新聞中心
News Center“別追了,我們投降,先讓我睡會兒。”戰爭片里這句看似荒謬的臺詞,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相當真實的。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有時候享受一場酣睡比吃飽穿暖更。即便是當今的和平年代,對于很多人來說,擁有充足的睡眠也是如此難能可貴。工作對于生活空間的肆意擠壓、夜生活帶來的精神滿足、現實種種失意引發的焦慮,都在不斷侵蝕著人們的睡眠。
世界睡眠日
報復性、習慣性or無奈性?
90后年輕人陷入“缺覺”夢魘
清晨坐在電腦前睡眼惺忪、哈欠連天的朋友,談笑著昨夜追的電視劇、打的游戲、刷的微博。他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也許已經陷入到了“報復性熬夜”的夢魘中。除了這種單純不想早睡的“報復性熬夜”,不少年輕人還在為了工作而持續著“習慣性熬夜”,因為失眠而遭受著“無奈性熬夜”。
據《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90后年輕人睡眠指數研究》顯示,90后的平均睡眠時間僅為7.5小時,與通常意義上的“黃金8小時睡眠時間”還差了0.5小時。其中,僅有17.5%的90后可以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其余82.5%都有著晚睡的習慣。另外有報告顯示,3/4的90后是在晚上11點之后入睡的,1/3則是在1點之后。難怪,90后會被稱為“缺覺”的一代。
助眠產品五花八門 不妨試試睡眠監測儀器
敷貴的面膜,吃的保健品,熬著晚的夜。這種阿Q式養生,改變不了年輕人每況愈下的身體健康。真正能夠拯救睡眠的是,主動改變自己的作息習慣,或者尋求醫生幫助,使用助眠產品。對于喜歡“趕時髦”的年輕人來說,助眠產品顯然比前兩種方法更具備吸引力。從褪黑素、助眠精油、助眠茶,到助眠枕、助眠燈、助眠神器,一系列打上了“助眠”標簽的產品都在中日益火爆。這些助眠產品能否拯救睡眠不得而知,不過睡眠監測儀器倒可以試試。
此前,睡眠監測僅僅是醫學以及心理學做實驗所需的專業設備,很少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人們對睡眠質量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外不少致力于睡眠科學研究的機構和企業都相繼推出了可穿戴式的睡眠監測儀器。
譬如各類風靡社交圈的智能手環,就是一種可以對睡眠狀況進行監測的新型儀器設備。一般的智能手環均由加速度傳感器模塊、單片機控制模塊、電源管理模塊、藍牙通訊模塊等組成。傳感器可以采集腕動信號,通過一定算法得出睡眠時間、睡眠狀態、睡眠效率等等可以反映睡眠質量的參數。不過,由于不同智能手環的傳感器和算法各異,因此監測結果也存在著誤差。
也許有人會覺得戴著手環睡覺有些不習慣,用戶體驗更好的睡眠監測器應運而生。有別于可穿戴設備,這種睡眠監測器不需要用戶佩戴在身上,只需鋪在床單下就可以對睡在床上的用戶進行睡眠質量檢測。只要用戶不是“豌豆公主”,輕薄的傳感器并不會造成異物感。更重要的是,睡眠監測器的功能也上了一個臺階。除了記錄睡眠質量、呼吸以及打鼾時長,生成更加全面和專業的睡眠質量報告,這類產品還可以記錄室內的溫濕度信息,注重環境條件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實際上,上面提到的助眠枕也可以作為睡眠監測的設備。與鋪在床單下的睡眠監測器類似,睡眠監測枕將傳感器集成在了枕頭里,做成了非接觸式的睡眠監測儀器。從枕頭外部的舒適感,到內部數據采集和處理,睡眠監測枕往往能起到助眠和監測的雙重作用。可能有人會問,床墊和枕頭都安排上了,睡眠監測睡衣還會遠嗎?放心,科學家的腦洞你跟不上。目前某品牌已經推出了智能睡衣,可以通過搭配的app追蹤睡眠質量。此外,還有通過監測腦電波來改善睡眠質量的睡眠監測眼罩,不僅能記錄睡眠狀態,還能防止打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