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Center迄今,土壤環境監測國控點位已達到近8萬個。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日前聯合印發《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方案》,明確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的五大重點工作。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土壤監測產業鏈也將再次進入快速成長期。
近8萬個監測點位加速進場 土壤環境監測板塊加速升溫
覆蓋土壤環境的“一張網”正在加速成型。
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了《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方案》(下文簡稱《方案》)。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農村部門將布設農產品產地風險點位,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與農產品協同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門則負責背景點位、基礎點位和風險監控點位的監測工作。日后,生態環境部將會同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統一發布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信息。
《方案》提出,包括確定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點位、構建工作體系、開展例行監測、加強成果總結、發布土壤環境狀況信息在內的五項重點任務。按照國家網的統一部署和相關技術文件要求,農業農村部負責組織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每年監測1次土壤樣品和農產品樣品。以期獲取、統一、高精度的土壤環境調查數據,建立國家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為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土壤環境監測網已初步建成。2018年初,原環保、農業、國土3部門達成一致,將國土和農業部門約4萬個點位納入生態環境部網絡中來,攜手監測土壤。按照“說清現狀、兼顧風險”的目標,其中包括土壤環境監測國控點位有近8萬個,分別為生態環境部的38880個監測點位、農業農村部的40061個監測點位和自然資源部的1000個監測點位。而這些國控點位包括背景點位、基礎點位和風險監控點位。
“家底不清”曾是土壤污染防治的一大難題。由于難度大、投入大、周期長,土壤修復核心便是管控風險。即要根據不同用途,分別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核心是要管控住土壤污染的風險,實現土地的安全利用,而不是簡單靠投入巨大的資金。早在兩年前,原環保部就已連續開展例行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程序上初步實現了集中采樣、集中制樣和異地監測。迄今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正在建設當中,例行的監測尚處在起步和試點的階段。
與空氣、水環境質量監測不同的是,我國土壤環境監測起步較晚,從監測開始就實施了采、測分離,避免地方干預,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這次詳查將在已有調查基礎上進一步摸清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另據公開資料顯示,農用地詳查重點區域借助500米×500米網格布點,一般區域借助1000米×1000米網格布點。
按照2016年5月發布的“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除了頂層設計外,還有真金白銀的扶持。2015年至2017年,中央財政對土壤污染防治的預算分別為37.01億元、90.9億元和112億元。“未來公眾看到的土壤環境監測點位將比目前的數量更多、密度更高、監測功能也會不斷拓展,從而發揮更好的基礎支撐作用。”詳查工作計劃將在2020年底前完成,經部門會商、數據共享、分析整理,按程序報國務院批準后向社會發布。
值此背景,作為污染防治的“先鋒隊”,土壤監測、土壤污染修復風險評估板塊將受益。隨著土壤污染防治標準體系的建設,對于土壤監測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土壤監測儀器儀表亟須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數據的處理能力。而業務范圍覆蓋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施工在內的“型”土壤修復企業更有望成為此輪契機中的獲益者。